清和_清和_260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清和_260 (第1/2页)

    ??在打仗和处理国事上,除了作古的朱元璋,几乎无人能出朱棣左右。遇到金融问题,朱棣却和他老子一样,隔行如隔山,容易犯错误,在乱印钞票一事上最为明显。

    ??孟清和曾想提醒一下朱棣,奏疏写好,却又被他自己压下。

    ??他以什么立场,什么身份去提醒皇帝?

    ??对错与否暂且不论,在一力恢复太祖成法的永乐初年,质疑朱元璋亲自定下的宝钞制度,想砍头还是扒皮?没有万全的把握,会危及脑袋的事情坚决不能干。

    ??孟清和之外,朝中并非无人注意到宝钞存在的隐患。

    ??元朝也曾发行纸钞,可元朝的纸钞有发行准备金,有官府信用凭证,是可以兑换金银的。

    ??宝钞则不然。朱元璋立国之后,严格限制金银在民间的流通,别说用宝钞兑换金银,连铜钱都兑不出来。

    ??这样的纸钞不贬值,那才奇怪。

    ??尽管宝钞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有一点好处,随用随印,想印多少都成。当成给藩王和朝贡使臣的赏赐,成麻袋的发,皇帝一点不心疼。

    ??在受赏者看来,废纸也是皇帝赏的,谁敢嫌弃?哪怕是做做样子,也要感沐天恩,感激涕零,把这摞废纸捧回去供起来。

    ??对于领薪水的政府官员来说,领到宝钞就不是那么高兴的事了。票面金额定死了,用的时候却要打折扣,相当于以光明正大的方式逐年减薪。

    ??有爵位的勋贵武官尚且罢了,没有双份禄米可领的文官却愁得直薅头发,为了养家,绞尽脑汁贪污腐败,火耗、冰炭、踢斛纷纷出炉。

    ??不能怪其思想觉悟不高,实在是老朱家给的工资太少,想吃点肉都难。最显着的例子,海瑞。查查这位仁兄的生活水准,就不得不为明朝的官员们掬一把同情的泪水。

    ??好在永乐帝比他老爹大方,对功臣的恩赏更是一茬接着一茬。

    ??孟清和不需要铤而走险,不用下边人孝敬,生活水平也是蹭蹭拔高。以明初的物价水平,前后几次赏赐的金银,足够他躺在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活到耄耋之年。

    ??但人生不能如此颓废,总要有些追求。

    ??勤奋工作,顺便坑人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况且,皇帝赏赐总归有限,等到郑和下西洋时搭个顺风船,银子绝对是长着翅膀往家里飞。

    ??赔本买卖坚决不能做,郑和脑袋不转弯,孟清和也发誓给他扳过来。

    ??为了这个目的,拉上沈瑄猛刷永乐帝的好感度绝对没错。

    ??皇帝北巡,送到跟前给他刷,不努力都对不起永乐帝的良苦用心。

    ??接到皇帝北巡将驻跸大宁的旨意,孟清和立刻召集都指挥使司上下,共同商议皇帝驻跸期间的各项安排。

    ??安保工作,接待工作都需要专人负责。

    ??有朱高燧在,皇帝又习惯了军伍,基本不会出太大的状况。但事情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要是真出了问题,谁也跑不了。

    ??孟清和的话如当头棒喝,让众人从面圣的激动中清醒过来。

    ??以大宁都指挥使朱旺为首,众人皆表示,以兴宁伯马首是瞻。兴宁伯说怎么办,大家就怎么办,绝对没有二话。

    ??张贵的口号喊得尤其响亮。他在大宁城外怠慢孟清和,本就不占理。即使挨了朱高燧一顿鞭子,被人捅—到皇帝面前,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孟清和计划刷朱棣的好感度,张贵则拼命在刷孟清和同朱高燧的好感度。

    ??立场?面子?

    ??事到如今,想这些全都没用。

    ??世子妃如何?世子又如何?在天子面前照样什么都不是。

    ??经过许成的提醒,张贵想明白,也想透了。不能继续给人当枪使,否则死了都没人给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