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在宋朝_第7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2节 (第3/3页)

可查地点了点头。
  ——那臭脾气的寇老西的眼光,倒是难得地靠谱了一次。
  皇帝赵恒就更不用说了,欣赏的笑已不知不觉地挂在了脸上。
  若说他在昨夜下定决心点了陆辞时,心里是一百个满意后,现在再在这极近的距离里看到他优秀得常人难及的神容气貌,顿时就变成一百二十个满意了。
  这般钟灵毓秀、优雅得体的青年才俊,又有谁会不喜欢?
  赵恒简直是越看越喜欢,又越看越得意。
  要是将陆辞和蔡齐直接放在他眼前挑选的话,他昨日恐怕就不会犹豫得招来臣子们商议,而会立刻拍板定夺了。
  也得亏了王相公的提醒,退一万步来说,这三元及第,可是老天赐下的祥瑞!
  进到殿内后,按理说宰执还当向卫士们问一次乡贯,父名,作为核对,但赵恒却先王旦一步出身,把这活抢了。
  他问的对象,也不是卫士,而是陆辞。
  陆辞隐约觉得这跟他事前了解的顺序不一样,但也不慌不忙地一一作了答。
  还是头回听到陆辞声音的赵恒,只觉此声极为清越悦耳,面上的笑意就又加深了一些。
  第一甲可不单指状元,而是包括状元在内,共有三班。
  然而状元独居一班,第二名和第三名合为一班,第四至第十名,又是一班。
  独居一班的状元,地位自然超脱在其他登科士人之上,不需等第一甲被唤齐,就可前往两廊角取敕黄而执,再朝廷上独班谢恩,躬身再拜而退,便可去到轩下。
  但了解其中细节的人,都是那凤毛麟角的过来人,陆辞再消息灵通,也不可能知道到这一步。
  更别提他根本不认为状元会与自己有半点关系,只大致了解了第三第四甲谢恩的流程,想着横竖有不懂处,可从众行之,也不必知道太细。
  ……却做梦也没想到,会出现自己孤零零地站在殿内,接受一群朝中大佬审视的艰难局面。
  但陆辞不知,熟知传胪过程的毕竟大有人在,士子觐见圣颜,难免激动呆愣的情况,他们也早预算在内了。
  然而在卫士正要提醒陆辞,领人去廊角时,却被官家赵恒以眼神亲自制止了不说,他们还目瞪口呆地看到官家和颜悦色对这位三元及第的新科状元玩笑道:“二元时不值跳河,现已三元,天气业已回暖,闻喜宴后倒值得一跳了。”
  陆辞:“………………陛下圣明。”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关于状元,榜眼,探花。
  为了方便阅读,也避免混淆,我就按照常人的理解,在文中代表了第一第二第三名,但在北宋时期并非如此。现在同你们大概澄清一下,也方便你们了解,但文中我还是会照样用南宋(也就是你们所知道的前三代号)。
  在北宋初期,状元就已经成为对殿试榜首的官方称呼了《宋会要辑稿·选举》二之一四
  然而殿试第二人,北宋初并不称为榜眼,而只是‘第三人’的俗称。直到南宋时期,才开始称第二人为‘榜眼’。
  在刘一清的《钱塘遗事》中,北宋还有把前三名都称为状元的记载“状元一出,都人争看如麻,第二第三名亦呼状元。”
  北宋承唐和五代之制,选年少者二人为探花郎,也就是不超过十八岁进士及第着,就叫探花郎。
  是从南宋开始,才称殿试第三人为探花的。(《梦梁录》)
  2.正如我说的,第一甲分三班,第三班的人数不一定限制在第三名后的前十名(如果应举人特别多的话就不止10个),但只占全五甲中总人数的比例为3%,基本是定律。(《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
  第一名状元独列一班,第二第三名为一班。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