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19节 (第2/2页)
就不禁将话咽了回去。 他赐下的赏赐,王旦坚决不受;他派下的御医,不起效用;而造成王旦积劳成疾的罪魁祸首,归根究底,还得落到他自己头上。 “王相公啊。” 过了好半晌,赵恒才心痛难忍地接受了这一噩耗。 他努力振作起来,考虑更加实际的问题了:“那依你之见,半月……之后,何人堪当首辅之位?” 王旦毫不犹豫道:“知臣莫若君,惟明主择之。” 赵恒苦笑:“都什么时候了,还要说这种话么?” 王旦听出帝王话中那显而易见的哀意,心中如何不有触动? 他正踯躅,赵恒看出他的为难之意,索性将心里的几个人选逐一抛出:“张咏如何?” 王旦不言不语。 赵恒便知道他是不同意了,又道:“马亮如何?” 王旦仍不作答。 赵恒无奈道:“张马二人皆为尚书,皆可为丞相平章事之备选。既然王相公不同意,那究竟属意何人呢?” 王旦先是默然,在给出答案之前,却先以感叹和遗憾的口吻,轻轻挥动了下朝笏,说了这么一句:“……若再过十年,狡童应可当此任。” 他说得实在太轻,赵恒又是心乱如麻,以至于并未听清楚,不由追询道:“王相所言何人?” 王旦不疾不徐道:“以臣之愚见,宰辅一职,莫若寇准。” 赵恒猝不及防下听得寇老西儿的名字,不由嘴角一抽。 他有多喜爱寇准的才干,就有多厌烦对方的脾气。思及寇准当初为相时一手遮天的霸气做派,他便头疼得很,哪儿会乐意给对方再来一回? 他无可奈何道:“寇准素来刚愎强猛,而宰辅之职,除佐理国政外,更需燮理阴阳,他如何能担当此任?” 官家所指出的问题,王旦如何不知? 然而王旦对此思虑已久,明白世间并无万全之策。 哪怕是他,兢兢业业数十载,但在未能拦下天书闹剧时,便已失了臣体。 之后的费心劳力,不过是亡羊补牢罢了。 日后波澜若起,所需的并非是精明能干、善于挖掘人心、保存自身。 不如让名望甚高、资历亦大、脾气刚猛、仅是小节偶亏的寇准来主持局面。 他话出口前,就已猜出赵恒的心思,但也不如对方心愿那般,给出第二个名字来,只直白道:“他人,臣所不知也。” 赵恒一脸失望,王旦已俯身行礼,以身体不适为由,先行退了出去。 “唉!” 王旦前脚刚出,满心郁闷的赵恒就叹了口大气:“怎么兜来转去,还是那寇老西儿?” 一想到又要让那人扬眉吐气,自己则憋屈地被批得时常说不出话来,甚至是被按在椅子里的…… 他实在是不甘心啊! 同样纠结得很的,还有远在汾州的陆辞。 陆辞一边打包行李,一边唉声叹气地给友人们写信。 尤其晏殊,他毫不客气地让人做好请客吃饭、接风洗尘的准备。 写完信后,陆辞就软软地瘫在了摇摇椅上。 当初他为了在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上混日子,鬼迷心窍地接受了王旦的好意。 如今看来,却是他悠闲日子结束的前兆。 ——世上最不该欠、最不好还的,定是人情债。 更别说他的负债状态,还一直在持续:之后每道奏疏能被顺利送上去,而非埋没在诸多案宗之中,让他在这不需配置通判的完美地方随意发挥,王相公那无微不至的庇护,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等打包好行李,做好随时要被调任的准备后,陆辞白日去厅里时,就将重要的事务进行转接和收尾了。 话虽如此,他也是尽人事,听天命了。 毕竟接任知汾州事的人选,当然是由朝廷决定的,根本轮不到他去操心。 他倒是省事不少,然而弊病也很明显:他所推行的新策,除鼓励养鸭、经济作物的转型上可以称得上是稳固盈利,执行起来也十分简单,不大可能被接任者废除外,其他的大小州政,则或多或少地有着风险。 其中最让他挂心的,便是才开不久的八大科的分舍了。 尽管得到了王旦的批示,也招入了第一批生源,陆辞密切关注下,是知道大有可行的。 但这在整个大宋还没有过前例,也不知结果如何。 若是新知州是个一心想平平稳稳地混得资满,以博升迁的想法,便很难维系下去了。 倒也情有可原:此策为陆辞开辟,赞赏已叫他得了,现起初的运作亦是不错。 这就意味着,后来的汾州知州,不但难以做的出彩,且一旦出了任何差错,就将被拿去与前任知州比对一番,极难讨好。 这么权衡下,对方会将此策悄无声息地废除,也不出奇。 在陆辞意识到自己竟为此一直忧心忡忡了好几日,连豆角焖面都换不回好心情时,不由有些不寒而栗。 他何时也成了拿着白菜钱,操白汾心的圣人了? 不等陆辞调整回曾经的心态,王旦不惜性命、拼死累活的成果也很快下来了。 随着王相再次因病休职的消息传开的,是陛下终于确定了以皇子赵祯为东宫太子的重大喜讯。 陆辞上一刻还感叹着王相公爆发时的能耐之强悍,将此事发布在官榜之上,下一刻就接到了升他为太子左谕德,即日回京赴任的消息。 左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