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1节 (第2/3页)
,倒不如说,是夺来的这一皇子,皇帝的大力支持,以及群臣的心照不宣,最终成就了刘娥成为圣人的底气。 而纵养母之过失,岂不成了忽视生母之伤痛? 赵恒惊疑不定地看向过去还曾因太过绵软、而惹他无奈的赵祯。 如此锋芒毕露的尖锐话语,当真是出自六哥之口? 赵祯神色淡定从容,背脊挺得笔直,丝毫无畏地回视了过去。 赵恒浑然不知,正是他的步步紧逼,才将性情温和宽厚的赵祯生生迫到了悬崖边上。 赵祯如何不知,自己的这番话,会惹来一些士林中人的激烈反击? 他大可像从前那样,让东宫臣属在前冲锋陷阵,自己安居其后,适时打个圆场,适度谋取所图。 如此最能保全名誉,显是最妥当的了。 但在看到小夫子为了他,不惜抛弃大好前程,再看寇相和李相不住奋战的情态后,他不愿再保持缄默了。 他生母李婉仪之事,就是前车之鉴。 尽管无人怪他优柔寡断,拖泥带水地私下调查,才叫刘娥察觉,落得东宫一派臣属皆这般进退维谷,他又怎么会不清楚全是自己的责任呢? ——若他不态度坚定地站出来,敢于承担风暴的洗礼,又如何保护得了想要保护的人。 在这剑拔弩张的关头,寇准却清晰地嗤笑了一声。 在成功引来众人迁怒的目光后,寇准不顾李迪眼神的警告,懒洋洋道:“既已真相大白,容臣也添上一条——圣人多年无子,犯七出。陛下认为当如何?” 作者有话要说: 注释: 1.历史上赵祯一直不知道生母身份,都被刘娥瞒得死死的,直到李妃死后才被人告知。 明道元年二月间,仁宗的亲生母亲李宸妃病死。当日,天子对自己的身世真相一无所知,只有少数知情者清楚死者的身份。太后当然不愿公开这个秘密,便打算以普通宫女的规矩隐秘治丧于宫外。 2.关于称呼: “母后”一词与“父皇”一样,在宋朝只能用作书面语。皇子皇女无论是否皇后所生,在平时口语中,都得称皇后为“孃孃”或“娘娘”。但同时,“娘娘”也是太后的通用称谓。因此,皇子皇女们称皇后为“孃孃”的概率应该比“娘娘”大得多。在正式场合,皇子皇女们可以和大臣们一样,称皇后为“皇后娘娘”。 宋朝妃嫔的统一称谓是“娘子”,也可以直接称呼妃嫔的份位封号,比如淑女张氏,可称其为“张娘子”“张淑妃”或“淑妃娘子” 。对于身份是妃嫔的生母,皇子皇女们只能称其为“姐姐”,而不能用宋人对母亲较为普遍的称呼“娘”或“娘娘”来称呼她。 第一百九十六章 朝中对‘是否当废后’、‘太子此举是否不妥’以及最重要的‘官家的神智究竟是否清醒’这三点兀自争论不休时,赋闲在家的陆辞,除专心辅导狄青功课,料理花草外,还从馆阁的小宋处要来了与各府各州风土人情相关的书籍目录,兴致勃勃地翻阅起来,还仔细做起了笔记。 若只是寻常休沐,他也许还会将更多时间用于交际上,与友人们维持联系。 但这会儿情况却有所不同。 他既对自己严重得罪了皇帝一事心知肚明,前途未渺,又何必让朋友们冒着被牵累的风险,与他相聚闲聊? 倒不若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先保持距离,横竖多半要离京外任,送行宴上总归能见上一面的。 至于柳七和朱说二人,则与他关系历来密切,为众目所睹。 若真有牵连,那恐怕无论是好是坏,都是躲不掉的了。 而以俩人的固执性子来看,也定然不会容许他刻意撇清关系。 这么一想,对柳朱二人,陆辞就只能选择顺其自然了。 他虽未宣扬,友人中大多也不是朝官,但他们却不乏有升朝的亲朋好友。 于是在事出几日后,皇帝在朝中大怒,要将他撤职驱逐的事,也很快传遍了。 有明哲保身,立马选择对他划清界限,从此不闻不问的,就如对押注大失所望的林内臣;也有对他举止满腹不解,派下仆前来询问